一次例行检查,他注意到一个常年被忽视的痛点:车间裁剪暖风机胶管一直靠人工剪刀,一年能“报废”百余把,还潜藏割伤风险。去查,发现国内没有相关自动化设备。
“既然买不到,那就自己做。”他拉起团队,从原理论证到工装细化,从传动形式到计数方式,一环一环往下走。最终,他们研制出智能胶管切割机:采用变频调速,编码器计数,精度可达到毫米级。设备上线,效率较原来提高了几十倍,安全风险随之大幅下降。
带着“自造”的设备,他们走上山东省第四届工业4.0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大赛的舞台。现场,一位泰山学者的点评给了团队莫大的鼓舞——技术或许不是“高精尖”,但一线工人在岗位上自动自发解决难题、填补国内空白,这本身就该被肯定。最终,他们的作品拿下三等奖。此后,他们又连战第五届、第六届、第七届赛事,分别收获二等奖、一等奖第一名,持续以“车间里长出的创新”证明:最好的创意来自最靠近问题的人。
2019年,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,“司纪朋齐鲁工匠创新工作室”挂牌成立。几年间,工作室在发明创造、技术革新项目上持续突破:国家发明专利2项、新型专利4项;技术革新项目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1次,省级技术成果奖励6项、市级创新成果奖励2项;累计向欧铃基地提报技术革新60项次,助力企业提升生产效率,节约各项开支约500万元。数字背后,是一条清晰的路径:从问题出发,以标准固化,把一次“灵感”变成一套“工作方法”,再把“工作方法”变成团队的共同语言。
门口挂满奖牌的那间办公室,并不是“陈列室”,而是“指挥部”。每天都有新的工单、新的异常、新的挑战涌来;每一项攻关都从“能不能更快、能不能更稳、能不能更安全”的追问开始。司纪朋说:“参与培养年轻技术工人,既要传技能,更要点燃他们的学习动力与职业认知。只有真心实意想干事,才能干好事。”